以湛江红树林为重点监测调研对象!全国首个蓝碳碳普惠方法学实施(南方日报)

发布者 | 中标研 2023-04-07

日前,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广东省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2023年版)》(下称《方法学》),规定了广东省(不含深圳市)红树林生态修复过程中实施增汇行为产生的碳普惠核证减排量的核算流程和方法。
碳普惠指将企业与公众的减排行为进行量化、记录,并通过交易变现、政策支持、商场奖励等消纳渠道实现其价值,是对非官方减碳行为的一种鼓励。《方法学》的印发标志着全国首个蓝碳碳普惠方法学正式实施,填补我国蓝碳碳普惠核算方法学的空白,对促进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红树林蓝碳交易可进入官方平台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储存了地球上碳总量的93%,在海洋中被红树林等滨海湿地长期固定在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碳,则称为蓝碳。
“近几年,大家都很关注蓝碳,但是对蓝碳的认识不够深入,此前没有统一标准的方法学进行计算测量,这意味着蓝碳不能进入官方认可的交易平台进行交易,是影响蓝碳交易开发的一大瓶颈。”湛江市政协副主席、生态环境局局长关卉介绍。
作为全省最大的海洋城市,湛江在蓝碳探索开发的道路上一直先试先行。2021年6月,我国首个蓝碳交易项目——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首笔5880吨的碳减排量转让协议在青岛签署。同年12月,湛江启动建设“红树林之城”,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的制定成为其中一项重要工作。2022年4月,湛江成立湛江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和红树林保护研究中心,市委召开工作会议,专题部署海洋蓝碳开发交易等工作。
同样在去年4月,湛江市生态环境局依托广东工业大学生态环境与资源学院、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协同创新研究院启动相关调研监测和《方法学》编制。同年年底,湛江《红树林碳汇碳普惠方法学》通过初审。今年,湛江市生态环境局将其上报至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并申报为省级碳普惠方法学。
湛江是我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的地级市,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湛江红树林被誉为“世界湿地生态恢复的成功范例”。不管是红树林面积还是种类,湛江具备编制《方法学》的先天优势。
在关卉看来,《方法学》的出炉有点像“股票上市”,红树林蓝碳从此加入广东省碳普惠体系并参与碳排放交易。“通过《方法学》,我们更能认识到红树林的生态价值、碳汇价值,不断地去推动生态保护,让湛江红树林成为绿美广东的新亮点。”

提供技术保障

确保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



红树林被誉为“海岸卫士”“海洋绿肺”,不仅具有固碳增汇功能,还具有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方法学》界定,红树林碳普惠行为包括植树造林和营林,针对低质红树林实施补植、封育、更替、综合改造等提升红树林碳汇水平的措施。
《方法学》的编制以湛江红树林为重点,经过原位监测、统计调查、遥感解译及多轮专家评审,为红树林碳汇碳普惠项目所产生的碳普惠核证减排量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提供了技术保障。
此前,广东仅有林业碳汇碳普惠方法学。“红树林蓝碳和绿碳的最大不同点,在于绿碳只能计算地上的植株部分,而红树林蓝碳的地下层储碳量也要计入其中。”湛江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科长冼献波说。
其编制过程中,科研人员兼顾东西海岸,确定10个调查样区开展调查,每个样点选择2-4个样方开展植被调查,共计设置33个样方,植被类型包括桐花树、白骨壤、秋茄、无瓣海桑、红海榄、白骨壤等红树物种及其混合群落,并进行土壤采样和土壤碳汇监测、碳储量监测等。
值得关注的是,《方法学》规定,红树林碳普惠项目申报主体为投入非财政资金进行红树林生态修复的企业、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自然人。申报主体为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投入的非财政资金占申报项目总投资的比例应为50%及以上。
此外,《方法学》对额外性进行了界定,也就是说,红树林生态系统原有的碳汇功能不能用于交易,只有通过红树林生态修复,提升红树林生态质量,使红树林群落固碳水平优于平均水平、碳汇效益更显著的项目红树林地才能产生碳普惠核证减排量。
目前除了红树林,湛江同时在进行盐沼、海草床以及贝类的碳汇监测相关研究,现已基本完成野外调研工作,为湛江海洋碳汇的“增量”“提质”奠定基础。
原标题:全国首个蓝碳碳普惠方法学实施由湛江联合科研单位研究编制,以湛江红树林为重点监测调研对象


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