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厅长李全胜:为守护好“一江碧水”贡献自然资源力量

发布者 | 中标研 2023-11-21

为守护好“一江碧水”贡献自然资源力量

李全胜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四个重大转变”,深刻阐述了新征程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作出了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六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为新时代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湖南省地处长江中游,坐拥“一湖四水”,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湖南97.6%以上的面积属于长江流域,湘、资、沅、澧四水通过洞庭湖汇入长江,在维护长江中下游生态平衡和江湖关系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岳阳市君山华龙码头考察时强调要“守护好一江碧水”。近年来,湖南省自然资源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两山”理念,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准确把握新时代自然资源工作定位,在自然资源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全力推动“一江碧水向东流”美景重现。

坚持空间规划引领,描绘“一江碧水”壮美蓝图。我们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谋划长远,以“一湖碧水、一江清流”为主线,以筑牢祖国中部生态屏障和打造长江经济带“清水长廊”为抓手,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开展规划。规划到2035年,全省严守耕地5373.9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4804.65万亩、生态保护红线418.89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19.77%)、城镇开发边界65.1万公顷,优先将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的重要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发布了全国首个省级“十四五”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印发《湖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成为首个全面完成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审发布的省份。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构建国土空间新格局,完成全部省级专项规划审查报批,编制实施长株潭都市圈、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重点区域空间规划,高质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以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空间布局,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优化调整。聚焦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重点区域,构建以长江岸线湖南段为纽带,以洞庭湖为中心,以武陵—雪峰、南岭、罗霄—幕阜山脉为自然屏障,以湘、资、沅、澧四水为脉络的生态安全格局。

推进系统保护修复,再现“一江碧水”秀美容颜。湘江流域和洞庭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湖南省长江经济带重点生态区洞庭湖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申报成功,争取到中央资金40亿元,省级资金投入26.87亿元,打造了一批示范作用好、群众受益广的典型示范工程。山水工程试点以湘江流域为重点,坚持江湖同治、源头防治、标本兼治,力争打造长江经济带“清水长廊”,实现“清水入湖”。通过试点,五大矿区历史遗留问题得到综合治理,矿区地面塌陷严重区农田修复率达58.3%,修复林地2.08万亩,修复草地0.85万亩,湘江流域内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矿区10万余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洞庭湖区修复湿地23万余亩。洞庭湖山水工程将整个洞庭湖湖体、湖滨、环湖农田及其外围山地作为一个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按照“一核三带”的圈层格局,针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坚持山上山下、岸上水里同治,在不同区带部署不同类型的工程,对洞庭湖区域各类生态要素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实现“清流出湘”。两轮山水工程的实施,既有效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筑牢了长江经济带及洞庭湖区域生态屏障,还涌现出一批颇具亮点的典型案例:娄底冷水江市锑煤矿区生态修复项目入选《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发布;西洞庭湖项目入选全国山水工程首批优秀典型案例。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加快实施生态修复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全省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保护和使用规划体系研究;推进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等重点区域确权登记,完善自然保护地、水流确权登记政策和标准,完成四水干流确权与预登记。

推动矿业绿色发展,擦亮“一江碧水”大美底色。为从源头上解决“一江一湖四水”流域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环境污染等问题,我们责任在肩,全面优化矿业开发布局,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扎实开展矿山生态环境整治。提请省政府出台《关于切实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深入推进矿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系统制定了强化矿产资源源头管理、加大地质勘查力度、促进矿产资源有效供给、推进矿业产业化发展、深化矿产资源管理改革、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增强矿业发展服务保障能力等政策措施。全省共建成绿色矿山419家,关闭砂石土矿2700个。圆满完成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任务,修复省域内长江干流和湘江两岸10公里范围内545座废弃露天矿山、1911.52公顷土地。成功申报和大力实施邵怀湘桂岩溶地沅江、资江上游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和郴衡南方丘陵山地带南岭北麓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扛牢花垣县“锰三角”污染整治政治责任,全面退出铅锌矿老矿区。下一步,我们将大力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快“1+4”能源资源基地建设;加强战略性矿产资源和优势矿产资源有效供给,有序开展矿权设置和投放,组建省级矿产资源集团,打造万亿级矿业集群,推动矿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加快实施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等国家项目,研究制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监管实施办法;稳步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对小型露天矿山继续开展绿色矿山“回头看”;坚决完成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配合做好“洞庭清波”“利剑行动”和“锰三角”矿业污染问题整改。

统筹发展和安全,夯实“一江碧水”保护屏障。压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带位置下达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逐级签订责任状,14.8万名各级田长实现了责任全覆盖;近两年全省耕地数量连续净增加,净增49.59万亩;高规格召开了全省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工作会议,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出席并讲话,发布耕地保护警示片;首创编制耕地保护专项规划并正式印发。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强园区用地分类管理,起草工业项目“用地清单制+告知承诺制”和“五即”供地模式改革实施导则,持续推动园区低效用地清理整治,中办《工作情况交流》专题推介了湖南节约集约用地和耕地保护工作。加快构建纪委监委、组织、公安、检察、法院、审计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督察执法常态化联动机制,形成严守资源资产安全底线的监督合力。推进铁塔视频监测统筹,累计建成1.32万个,基本构建了“天空地网”一体化综合监测体系。持续开展洞庭湖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污染等监测,助力长江岸带生态环境督察、生态环境整治等工作,对长江干流非法码头和14条省级河湖疑似“四乱”问题开展监测。下一步,我们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高效精准做好规划、土地、矿产、数据等要素保障服务;严守资源安全底线,防止注水的、蚀本的、毁绿的、带血的发展,切实扛起粮食、生态、能源资源和人民生命财产等安全重任;打造保值增值的绿色低碳示范工程,开展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碳汇监测;在今年年底前建成2万个铁塔视频监测站点的基础上,2024年完成全省2.8万个监测站点建设任务。

探索创新工作模式,激发“一江碧水”澎湃动能。我们坚持守正创新、因地制宜,创新“生态修复+”模式,鼓励通过市场化方式开展生态修复,推动生态修复与产业经济、文化教育、民生福祉融合发展。娄底冷水江市锡矿山以百年工矿底蕴为根基,积极探索“生态观光+矿业文化+地质研学+红色教育”新模式,实现“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交相辉映。湘江新区新生水泥厂50年开采历史留下了巨型采坑,坑深超过100米、南北跨度440米、东西跨度350米,利用矿坑独特的地形高差,采取“生态+人文景观+旅游产业”模式,建成深坑乐园——湘江欢乐城,既消除了安全隐患,也推动了当地旅游产业创新发展。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力度,推动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和乡村振兴、文旅产业、城乡人居环境有效衔接,努力实现矿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让绿色成为三湘大地最靓丽的底色。

(作者系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文字编辑:王中建实习编辑:赖文秀
新媒体编辑:陈